热点调查|海目星:业增预增240%,缘何股价下跌50%?-今日讯

靓丽的成绩单

近日,海目星发布了2022年业绩预增公告:预计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.70亿元至3.96亿元,与上年同期相比,将增加2.61亿元至2.86亿元,同比增长率约为239.26%至262.31%。

海目星这份业绩来之不易。同行以锂电设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中,先导智能2022年业绩预增约40%-60%;赢合科技2022年业绩预增约40%-80%;联赢激光业绩预增约190%-230%。相比之下海目星的业绩预告无疑是行业中最靓眼的一家。


(资料图片)

然而,近期海目星的股价表现却让人错愕。2022年8月17日公司每股股价达到最高值108.67元后,开始一路下跌至最低52.74元,仅仅4个月股价腰折,跌幅达51%。虽然近期股价有所回升,但仍难一改其股价颓势。

同行上市公司中,先导智能同期股价下跌35%,赢合科技股价同期下跌47%,联赢激光同期跌幅37%。海目星股价下跌幅度也大大超过了同行上市公司。

从常人思维看,业绩上涨会对股价上升形成强烈支撑。而海目星的股价与业绩明显背离,这到底又为何?

大肆扩张中的海目星

提到海目星,大多数人可能不太熟悉,而提到锂电池、电动汽车,那是家喻户晓。海目星主要是给锂电池企业提供生产设备,特别是激光设备,包括高速激光制片机、电池装配线、电芯干燥线等。目前海目星在锂电池生产设备同行上市公司中,实力仅次于先导智能、赢合科技排在第三位。

每年烈日炎炎下的锂电展会上,人头涌动,高温也挡不住人们对新能源的热情。而在展会上,细心的朋友们总会看到打着巨大海报的“海目星”,就是这家海报醒目的企业在近几年走上了大肆扩张之路。

根据海目星公开资料,海目星成立于2008年,2008年-2011年主要从事激光打标机业务,2011年,引进新加坡专业团队,海目星切入产线自动化领域;2014年,引进中国台湾团队并切入激光精密加工设备市场;2015年,通过战略研判并组建专业团队,切入锂电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市场;近两年海目星重点布局光伏生产设备的业务,重点布局Topcon SE 设备,该类设备海目星已完成首批次交付。其中锂电设备业务目前占80%左右,是公司的核心业务。

2015年是海目星切入锂电设备行业的元年,而就在这一年,同行先导智能、赢合科技已经完成IPO上市!海目星在锂电设备领域,还是一颗不太闪亮的星星。

然而,时势造就英雄,接下来的6年时间内海目星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。2016年开始,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背景下,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。据统计,2016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6万辆,而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688万辆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%!

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大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,动力电池产能的扩大带动了锂电设备的需求。海目星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成长为行业第三的锂电设备企业。

据公开资料显示,海目星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亿,增长到2022年的41亿,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55%;净利润从2016年的885万,增长到2022年预计的43倍3.8亿左右,员工人数也从2017年底的1,394人,增长到2021年底的4,060人,员工人数4年增长了3倍。

成长的烦恼

俗话说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”,各个行业如此,设备行业也不例外。下游行业发展的机会稍纵即逝,必须要根据客户工艺迅速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设备;在下游客户爆发式增长的阶段,还需要有强大的生产管理能力,能批量化生产出质量可靠的设备满足交货要求。这些高要求对设备企业来说本来就不易,更不易的是设备投资的机遇极为稀缺,抓住机会扩大产量又是设备企业必然的选择。

然而在扩张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许多风险。

首先是资金方面。海目星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过程中,资金需求始终是其扩张的一大瓶颈,通常情况下,锂电设备生产企业前期资金垫付较多,生产周期长,加之应收账款周期,营业周期通常在1.5年-2年,这给其资金造成巨大的压力。

在2022年三季报中,公司短期借款余额达到8.5亿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由2016年的61%,增加到2022年三季度的77%,这样的负债水平在制造业中不能说不高(但绝对不算低),负债率提高的速度也不能说不惊人。

为应对资金的需求,海目星于2020年9月在科创板上市,募集资金约8亿;2022年11月发布定增公告,拟定增20亿用于公司资金需求。

以股权融资替代债权融资是降低负债率,提高公司抗经营风险能力的有效办法。但这样一来,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将会降低,均摊到每股的收益也会下降。

其次是业务和管理方面。公司人员近四年增加了3倍,但下游的发展能否消化公司已经增加的人员、管理、运营成本。

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零补贴时代到来,加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5%,新能源汽车过去57%增速恐难再现。2023年1月,受春节影响,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36万辆,同比增长1.8%,环比下降43.8%,渗透率为26.5%。

据高工锂电预测,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900万辆,与2022年同比增长34%左右,这一增速将大大低于57%。新能源汽车即将告别爆发式增长时代,迎来平稳发展阶段。

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步入平稳发展阶段,锂电设备也将面临行业周期之痛。

周期之痛

不仅仅是锂电设备,几乎所有设备类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周期之痛。和材料不一样,设备寿命通常在5年以上,有的甚至达到10年以上,而根据库存周期理论,设备的周期要领先于下游产业的周期。在下游行业景气的时候,设备往往供不应求,价格也是水涨船高;而在下游行业不景气的时候,设备往往比下游需求更加冷清,受下游不景气的影响更大。

从锂电设备主流企业数据来看,先导智能2021年营收规模是2016年的10倍,海目星2021年营收规模是2016年的6.6倍,赢合科技2021年营收规模是2016年的6.2倍,设备企业营收规模的急剧扩大意味着动力电池产能的急剧扩大,而且扩大的幅度要远远超过设备的幅度。

为了便于理解设备下游行业增速远高于设备行业本身,我们假设一台锂电设备一年只能生产一组动力电池,设备的使用寿命为10年。10年内,每年生产一台锂电设备,设备的销售收入保持不变,年增长0%,而动力电池产能在10年后却从10年前的1组扩大到10年后的10组,动力电池产能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%!

按照这个逻辑,锂电设备主流企业营收的高速增长,对应的锂电行业将是何等景象?

据业内人士透露,截至2022年10月,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规划已超过6,480GWh(含海外规划),包括宁德时代、弗迪电池、蜂巢能源等超80家电池、汽车领域厂商的248个项目,其中尚未包括SKI、LG、三星、松下等外资电池企业的产能。而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达到490GWh,相比上述超6,480GWh的产能数字,规划中的锂电产能过剩程度可想而知。

2022年众多电池厂家超额布局电池产能,让锂电设备企业订单饱满,但这种行业繁荣情况能持续多久?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……

资本市场的反应

海目星于2020年9月在科创板上市,每股发行价14.56元,仅2年时间,于2022年8月股价达到了最高108.67的高峰,股价涨幅更是高达646%!而在随后的半年,海目星业绩预计大幅增加背景下,其股价却出现腰折,最低跌至52.74元。

海目星股价如同坐过过山车,让很多高位投资者不知所措。估值之家认为海目星股价出现如此波动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。

首先,是投资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预期,进而影响相关个股,海目星也难免受牵连。新能源汽车经过爆发式增长后增速放缓是必然的,增速的放缓影响预期(市盈率)进而影响股价。不仅仅是海目星,宁德时代作为锂电的标杆过去一年多最高跌幅也达到49%。

其次,近半年股价的回调,也是体现股票估值正常的回归。相比于先导智能32倍PE(TTM)、赢合科技26倍PE(TTM),海目星目前仍有44倍PE(TTM),估值水平仍然大大高于两家同行企业,也高于市场设备类企业的平均水平。

再次公司的定增计划,可能带来EPS(每股收益)的稀释和ROE(净资产收益率)的下降,也可能是引起股价下跌的重要因素。

打铁还需自身硬,股价的波动反复无常,但最终都会价值中枢上下波动。这个价值中枢就是企业的价值。如何保持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,如何跨跃行业的周期,如何获得持续的成长?

海目星,你准备好了吗?你真的准备好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