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新资讯:苏南“小弟”常州,正在刷新存在感

这两天,2023世界新能源博览会正在江苏常州举办。

“新能源之都”常州,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个苏南“小弟”,正在狂刷存在感!

存在感不高的苏南“小弟”

江苏,人称“苏大强”,下辖的13个地级市被称为“十三太保”。

其中,苏南地区的苏锡常,又是江苏乃至长三角经济最活跃、最强大的城市群。

苏锡常,指的是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。

江南富庶,风流千年。

在这三个城市中,常州的存在感有点弱。

这倒不是常州不够优秀,而是其他两位“大哥”太耀眼了。

这里我们来简单做下对比:

一是人口数量。

2022年,苏州市常住人口数为1291.1万人,无锡为749.1万人,常州为536.6万人。

常州的人口数量是最少的,与同一经济体量的其他国内城市比,也不算多。

二是经济体量。

2022年,常州GDP总量高达9550亿元。

放在邻省安徽,能排到第二位,是安徽现在的第二大城市芜湖的两倍还多。

但置身于“苏大强”,就差一些了。

苏州、无锡可是GDP超万亿的“巨无霸”。

三是特色产品。

这里的产品,既指农副土特产,还可以是商品,亦可以是文化名片。

提起苏州,很多人都知道阳澄湖大闸蟹、昆剧、苏绣等。

提起无锡,很多人都知道阳山水蜜桃、无锡小笼包、紫砂壶等。

提起常州,这类全国有名的特色产品就比较少了。

四是旅游资源。

旅游是外地人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。

这方面,常州的自然、人文禀赋也要差一些。

以5A景区看,常州有3家,不仅比苏州(6家)、无锡(4家)少,名气也差很多。

整体看,常州的实力不弱,但太均衡,缺乏一个突出的点。

举个例子,常州就像我们上学时班里排名五、六名的同学,学习成绩很好,但科科不突出。

没短板,也没长板,反而让人记不住。

在“中国最强地级市”、“小上海”这样的“大哥”面前,常州的存在感自然不强了。

新能源之都

近两年,常州找到了自己的长板,也越发频繁地出现在“聚光灯下”。

这个长板,就是新能源。

去年,在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大会上,胡润研究院发布《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》。

常州以81.1分位列第五。

要知道,前四名中,都是北上深汉这样的大城市。

常州与第四名武汉,也只差了0.1分。

今年,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发布了两大榜单,常州中创新航入选《全球产业突出贡献企业十五强》,常州蜂巢能源、常州锂源入选《中国最具成长力企业十五强》。

常州共有3家企业上榜,上榜企业的三分之一,都已在常州布局。

常州频繁“榜上有名”的背后,是不可忽视的新能源实力。

这里,围绕新能源汽车,看一下常州的新能源实力。

先看动力电池。

在新能源汽车的组成中,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,占新能源整车制造成本的40%左右。

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,有2家总部就在常州,分别是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;另有2家在常州布局,分别是宁德时代、比亚迪。

2022年,常州市动力电池产量108.5GWh,全国排名前二,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、江苏全省的二分之一。

庞大的动力电池产业,为常州新能源产业增添了强大的动力。

再看整车制造。

2022年,常州市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34万辆,占据了江苏全省的一半。

常州拥有4家整车生产企业,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既有比亚迪这样厚积薄发的老牌车企,又有理想这样快速崛起的新势力车企。

这两家车企都处于上升阶段,可以预见,未来常州的整车产量将再上一个新台阶。

最后看充电设备。

充电站是电动汽车的补能站,重要性不亚于油车时代的加油站。

在《2022年公共充电桩运营商TOP9》榜单中,星星充电以34.3万台排名第二。

星星充电,正是一家常州企业。

如果从新能源汽车产量看,常州在全国并不突出。

然而,常州并不局限于新能源汽车,而是聚焦于新能源产业。

目前,常州构建了“发储送用研”全链条产业的闭环。

在发电环节,常州的光伏组件出货排名全球第二,聚和新材正面银浆产品市占率全球第一……

在储能环节,赛迪顾问评选出的2022年新型储能十大城市,常州位列第五……

在输送环节,常州特高压变压器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全国第一,低频电力变压器技术水平全国第一……

这意味着,常州的“星辰大海”,不是“新能源汽车之都”,而是“新能源之都”。

十年磨一剑

在“双碳”战略下,新能源成为新风口、新赛道。

从一线大城市,到三四线小城市,都在争相入场角逐。

常州既没有丰富的锂矿资源,也并非传统汽车生产重镇,凭什么成功逆袭?

查询相关资料,我们可知:

这里基础强。

常州市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,上世纪60年代还成为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。

一个细节,是常州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2家,在制造业大省江苏排名第一。

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。

产业基础雄厚,工业体系齐全,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这里起步早。

上世纪50年代,常州变压器制造初具规模,可视为新能源产业的发轫。

本世纪初,常州的光伏产业全面发展。

2011年,常州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,正式关注新能源产业。

2016年前后,中创新航、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巨头投资建厂,标志着常州新能源产业步入快车道。

从时间线看,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布局较早,赢得了先机。

这里眼光好。

新能源赛道竞争异常激烈,常州能够脱颖而出,离不开政府的战略眼光与布局。

中航锂电(后更名为“中创新航”)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,由中航工业集团于2009年发起设立。

抓住动力电池风口,成立短短4年后,中航锂电迅速成长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。

后受政策调整、市场波动影响,中航锂电发展一时陷入困境,在2017年大额亏损,濒临破产。

彼时,常州金坛区坚定看好动力电池行业,以“白衣骑士”的身份出现,投资引进中航锂电。

获得输血后,中航锂电得以喘息,实现从濒临破产到风光上市的华丽转身。

在中航锂电的带动下,金坛的动力电池从无到有,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主要聚集区。

早在投资中航锂电之前的2016年,常州还为理想汽车投资7.8亿元,正式引入新能源整车厂,成为全国第一个投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地方政府。

可以说,常州是中国最早投资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,足见战略眼光之独到。

现在有些城市,面对新风口、新赛道,喜欢一窝蜂、内卷式招商。

同一个市的下辖区县,为了吸引企业投资或争夺项目,加码招商政策,给予超常规优惠,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,也造成了重复投资、低水平竞争,最终导致产能过剩。

常州的做法是,各个区县结合自身禀赋基础,各选细分领域,互相补台而不“抢戏”,彼此支撑而非“内卷”。

比如金坛区,早年靠投资中航锂电一战成名,主要发展动力电池产业。

又如新北区,集聚比亚迪等整车企业,主要发展构建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产业。

再如钟楼区,依托新能源汽车研究院,主要专注于科技研发和智库支持。

更为难得的是,除了区县,常州各个部门也在发力。

商务、税务、供电、公安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能,出台相应的服务政策。

在常州,锚定新能源产业,各级政府、企业、院校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

正是凭借着这股子精气神,常州新能源产业干出了名堂。

2022年,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已突破5000亿元。

常州的目标,是到2025年实现“两个万亿元”,包括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,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常州的另一个“万亿元”目标已近在眼前。

2022年,常州市GDP达9550.1亿元。

在新能源产业的助推下,常州有望于今年跻身“万亿元GDP城市俱乐部”。

常州,刷新存在感!